【大国非遗工匠】刘文远:刀刻流转间,尽显砚雕本色与匠心
【人物介绍】
刘文远,1969年10月出生,山东临朐人,首届大国非遗工匠,正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东工美砚雕艺术专委会主任、潍坊工美协会常务副会长和红丝砚专业委员会主任、临朐县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齐鲁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特聘专家。
刘文远先后结业于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砚雕专业、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与创新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设计能力高级研修班。
【作品赏析】
创作初期,刘文远将绘画中的理念运用其中,将直线的刻为竹子,展示其挺拔之感,将曲线的刻为梅花枝干,苍劲有力,将色块的刻成人物或动植物,物尽其用,惟妙惟肖,妙趣横生。随着雕刻技艺的不断提升,刘文远开始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及笔法的灵活运用,学习砚的传承及发展,深入研读了中国各种砚台的艺术风格及制作技艺。通过不断地学习进修,孜孜以求,极大地提高了刘文远的制作技艺和艺术境界,他的艺术风格开始显现出独特的面貌。
2014年以后,刘文远不停地去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四川苴却砚、甘肃洮河砚等砚台产地广泛拜访名家大师,学习、交流、探讨砚文化,汲取各地砚艺之精妙,视野更加宽广,为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奠定了坚实根基。对端砚的圆雕、歙砚的薄意雕、苴却砚的巧色雕、鲁砚的不雕而雕等雕刻手法及技艺,刘文远在心里反复揣摩、研究。经过长时间的日思夜想、琢磨思考之后,刘文远决定走线刻的路子,以求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砚雕界独树一帜。
——红丝砚雕《一带一路》——
该系列作品由包括中国在内的66个早期加入“一带一路”国家主题砚组成,整体采用古代门字砚造型,开篇砚首为中国砚,巧借砚额上流云般的纹理,在空余处雕刻了长城,宛如一条巨龙在云雾中、山峦间蜿蜒腾飞。砚堂中的天然丝纹像一轮红日光芒四射。砚台的底座用红木制作而成,以竹节为造型,寓意中华民族刚正不阿的气节,刻制篆书“一带一路”突出主题,使砚台和底座有机结合。这块砚台长约1米、宽约60厘米,气势恢宏。代表其他65个国家的砚台长27-28厘米,宽15厘米,砚额精心雕刻了每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物、文物古迹、动植物等,像孟加拉国选取的孟加拉虎、新加坡形似莲花的博物馆等。砚背则以浓缩的文字介绍了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气候等概况。
——迎春砚——
——高山流水——
——拈花一笑——
——《论语》《道德经》——
——汉简砚——
【结语】
刘文远几十年来一直在砚雕领域中刻苦探索,辛勤耕耘,他设计创作千余件作品,各具特点。很多作品也因此不断展出交流并斩获中国“国匠杯”金项奖、百花奖,省级金奖等各类高层次奖项三十余次,如:2011年10月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天工艺美术工艺苑百花杯金奖。2012年5月获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文化创意金奖。2012年6月获“金凤凰”青岛赛区创新产品设计金奖。2016年获第五十一届“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金奖。2016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国匠杯”金项奖。2020年10月《一带一路砚》入展《中华大师汇》。还有很多作品先后被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学会、宁夏贺兰砚博物馆收藏,部分作品也被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此外,他的《论临朐红丝砚的创作艺术》《浅谈鲁砚的制作与理念》先后在《中国文房四宝》刊物上发表,《论临朐红丝砚的发展》也在泰安周刊上发表。
刘文远还创建了专门研究砚雕技艺的专业组织机构,为红丝砚制作技艺的提升、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刘文远积极组织、带领艺人们去参加省里市里的展览,带动他们走出去开拓眼界,广泛吸取艺术之精华,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做到融会贯通,真正懂得艺术当随时代潮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艺术风格,为自己撑起一篇艺术新天地。经过近三十年的艺术磨练,刘文远已成为砚雕行业的翘楚和佼佼者,未来,刘文远也将继续他的事业,将砚雕技艺继续传承,让临朐红丝砚文化得到良好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