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故事】于美英:“京绣” 针尖上的宫廷艺术

【非遗传承人故事】于美英:“京绣” 针尖上的宫廷艺术

创建时间:2024-12-23 11:01

 

于美英

1957年生,京绣第四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绣北京市东城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从7岁开始便跟随母亲学习刺绣,最初先从鞋垫、荷包、手绢、枕套等简单活计绣起。1976年参加工作,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绣品,题材包括传统吉祥寓意、宗教、戏曲脸谱、花卉等。于美英刺绣风格庄重、精致、既坚守京绣传统,又有创新,可谓自成一派。

 

京绣传承人于美英

 

于美英以京绣“图必有意,纹必吉祥”的特征,以象征着黑为玄、黄为权、红为喜、蓝为贵的四色为基础,对传统的京绣图案进行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绣制了《龙凤呈祥》《麒麟送书》《百子贺寿》《群仙聚会》等京绣传统作品,还有传承京绣传统元素的《一品》《印章》《十二牡丹》等领带、披肩等一系列实用精品。她还大胆尝试绣过难度很高的小龙袍、百蝶衣等。其作品经常被作为国与国之间礼尚往来时的礼物,特别是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于美英绣制的京绣“双面绣月季花丝绸手帕”被选用国礼赠与国外元首。其代表作品《百子贺寿》等还被评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作品《麒麟书画》在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上展出。于美英还多次应邀参加北京文博会等品牌展会,在中国民俗博物馆举办过“于美英京绣艺术展”。

 

于美英用金线绣制的作品《一品补子》

 

于美英京绣作品《百子祝寿图》

 

京绣又名“宫廷绣”或“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作为北京的代表性传统手工艺术之一,京绣是京城文化的重要代表,与玉雕、景泰蓝、雕漆、象牙雕刻、花丝镶嵌、金漆镶嵌和宫毯并称为北京传统工艺的“燕京八绝”。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契丹国志》中记载,当时的燕京“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而“宫廷绣”就是因为辽代在燕京设立绣院而诞生的,主要为了供奉皇家、王侯、大臣服饰之用。自元代定都北京后,更是集中全国优秀工匠进京。到清代,宫中特设“绣花局”。在此期间,京绣整合了全国各地优秀刺绣技法,将宫廷和朝廷官服的礼制、图样、寓意和皇家气派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独树一帜的特殊绣种,华贵、繁复、古拙而富有寓意。

 

于美英京绣作品《凤鸣富贵》

 

于美英“盘金绣”作品《恭喜发财》

 

完成一件京绣作品依其复杂程度需要一周到一年的时间不等,其针法也较为繁多,有齐针绣、抡针绣、套针绣、施针绣、滚针绣、切针绣、平金绣、打籽绣、网绣、穿珠绣、盘金绣、圈金绣、拉锁绣等。不同纹饰采用不同绣法,京绣善用针法组合,从而产生丰富的线条变化,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京绣传承人于美英

 

怎么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是于美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于美英比较低调,不愿意抛头露面,曾先后拒绝过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服装学院的教学邀请。于美英自己孩子对京绣不感兴趣,外甥对京绣很感兴趣。传统手艺要弘扬传承下去,就要摒弃传统观念,收真正爱京绣艺术的徒弟,家族以外的人也可以。

 

于美英介绍京绣绣品

 

学京绣必须坐的住,有耐心,将打籽一个针法学好需要三年,看似简单的叶子,要绣的生动却非常难。于美英的大徒弟叫周研,悟性好,平绣、打籽都做的很好。如今,于美英的徒弟有十几个,年龄最小的只有7岁。

 

2024年10月18日下午,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天桥校区),于美英指导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体验京绣

 

京绣作为传统手工技艺承载着民族的文化遗产,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智慧。于美英计划通过出书、培养一批对京绣艺术有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唤起广大青年,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未来,希望他们传承和发扬好非遗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