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故事】王建:以玉制艺,以玉诚心

【非遗传承人故事】王建:以玉制艺,以玉诚心

创建时间:2024-12-23 09:49

 

王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艺术大师、高级技师、中国玉雕大工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玉雕(北京玉雕)东城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印玺制作技艺传承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理事、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北京服装学院艺术硕士研究生导师。

 

王建制作玉雕作品

 

珊瑚白玉《九龙浴佛》

 

翡翠《牡丹团扇》

 

王建,1960年出生于北京的玉器世家,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热爱玉雕艺术。1980年进入北京玉器厂七车间工作,先后师从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石林、王耀堂学艺,至今从事玉雕工作已余40年。通过在技艺上不断的刻苦钻研,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作品构思严谨,题材广泛,技艺全面,工艺细腻。尤其擅长玉雕人物、器皿制作。在造型表现上独树一帜,把人物的体貌和个性表现得惟妙惟肖,赋予人物以鲜明的个性和情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凭借丰富的经验,她参与监制设计了众多国家重点玉雕工程,自2009年起主持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为期十年的内部装饰的修复工作。2012年被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委员会授予“德艺双馨”大师荣誉称号。2018年9月参加中非论坛,以“国粹芳华”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展示活动。让国家领导人和非洲元首体验和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献给祖国六十华诞之工艺美术“四大名旦”珍品(玉雕)珊瑚《九龙浴佛》的制作,获得中国玉器“百花奖”特等金奖,北京市“珍品”荣誉称号。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正反)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获胜的运动员颁发的金、银、铜牌,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金镶玉”。这是现代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从材质上对奖牌进行突破性改变,使用玉和金属材质结合在一起的奖牌是开天辟地第一次。如何将玉片镶嵌在金属材质内,并符合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奖牌的严格规定,是个重大技术攻关的难题。我担任董事长的玉尊源勇敢地接受了这项有关国家荣誉和在全世界面前北京玉雕从业人高超技能形象的任务。经过我和张铁成的反复试验,终于将在金牌上使用白玉,银牌使用青白玉,铜牌上使用青玉的实施方案完美呈现出来。当国际奥委会罗格先生为获得冠军的运动员佩戴上首枚“金镶玉”奖牌,坐在电视机前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我激动的热泪盈眶。中国人品玉、爱玉,将高尚的人形象为“品质如玉”。“金镶玉”奖牌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国“玉”文化的高贵品质,也是北京玉雕技艺在全世界面前的一次精彩亮相。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作为文化行业的从业人员该如何做出符合新时代的业绩,是王建一直认真思考的问题。

 

《2008北京奥运会徽宝 》

 

《2022北京冬奥会徽宝 》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发布,玉玺——这个北京玉雕擅长的国粹艺术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北京奥运会“奥运徽宝”出现之前,人们对玉玺的社会价值往往停留在权利的使用、国家的象征这些方面。“奥运徽宝”出现之后,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内在的文化积淀,以及独特的表现形式,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玉玺所具备的社会价值。北京奥运会百年一遇,“奥运徽宝”对玉雕人来说千年一遇的良缘,这必是一款具有极大市场前景的玉雕制品。王建决定将“奥运徽宝”当做一款主打产品来推选市场。

当玉尊源计划将奥运宝玺当做一款主打产品,在委托工美集团和北京奥组委洽谈产品授权时,就已经开始投入了生产。投入的资金要玉尊源独自承担,未知市场的风险要玉尊源独自承担。这是我们玉尊源还是一家资产很少的公司,很可能因为一款产品选择的失败,导致公司的破产。但我和张铁成还是义无反顾的坚持做了。他们坚信北京奥运会给全世界带来的机遇,坚信作为玉雕传承人对这项事业的执着必将赢得的光辉前景。

资金短缺。她向在山西的亲戚借了200万,用于采购制作奥运宝玺的玉料。在当年这个数目对从事工美的人来说,可算是一笔巨款。在工艺美术行业,一款成功的产品必然引得众多同行的追逐。只有敢为人先、抢得先机,占到高端,才有可能胜券在握。

当北京奥组委对外宣布,委托北京工美集团制作“北京奥运徽宝典藏版”面向全球限量发行时,北京工美集团已经和玉尊源正式签订了奥运宝玺的制作协议。“北京奥运徽宝典藏版”发行数量2008方,每方售价56000元人民币。一面市立即产生巨大轰动。由于数量有限,必须配额发行。每个省市自治区只能分到有限的几方。发行的第一天,有的地方分配到的指标就被抢购一空。不倒3个月,这批奥运宝玺就全部销售出去了。1个多亿的销售额,史无前例,创造了玉器单品销售的记录。我们玉尊源从此扛起了中国当代“礼玉”制品的龙头大旗。2019年,我又主持设计制作完成了北京“冬奥徽宝”,以精湛的玉雕技艺与北京奥运情怀、与国家使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献礼北京这座世界上唯一一座“双奥”之城。

 

王建制作玉雕作品

 

玉雕制作中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相玉”。通过人的观察能力,由表及里摸清玉料的质地、色彩变化、绺裂走向。再就是“设计”,又称画活。它要求设计师要面对玉的特定形状、皮色、巧色和其它缺陷,遵循治玉原则,通过学识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与技能,确定最合适的主题内容和造型形式。每一个玉雕的传承人,每天都在重复“相玉”和“设计”的过程中。

 

和田青白玉《平安吉祥双链瓶》

 

和田青白玉《缠枝莲纹三链瓶》

 

王建很喜欢制作“链子瓶”。玉雕中的活链子工艺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技术活。难就难在链条取材于器物本身,取其材而不离其体,确定取材部位以后,要凭借刚柔适度的工具予以切割,削去“多肉”,取出每根链条的用材,安排好每节圈环的位置,做到均匀、准确,不能有丝毫差误;险就险在每根链条的形成,要保证每一节圈环完整无缺,做到环环相扣,圈圈相链,若损一圈一环,则全功尽弃。因此,做链子活的过程十分漫长、枯燥、危险。稍有不慎,一环雕坏,整块玉料都会成为废料。可以说每一件成品的背后不知有多少“废料”。需要有胆量与担当长期大量投入玉料、时间传承这项独特的技艺。

 

玉雕大师王建

 

为了更好的传承北京玉雕技艺,她致力于宫廷玉雕器皿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受聘于服装学院硕士生导师,一轻技师学院的客座教授,共培养艺徒18名。工作室现有4名工艺美术大师,9名高级技师。

 

王建(右)悉心指导艺徒

 

2022年,王建被评为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同年获得了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她走过的路虽然有鲜花也有荆棘,但她从没后悔走上北京玉雕这条人生路,在玉雕行业迈出的每一步,都是追寻玉雕最高技艺的印迹,每一件玉雕作品,都是做人从艺信念的写照。传承非遗玉雕技艺是她毕生追求的目标。她坚信,今后的每一步仍会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