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故事】袁长君:金丝银缕,春风不语

【非遗传承人故事】袁长君:金丝银缕,春风不语

创建时间:2024-12-23 09:26

 

袁长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监事、中国金银器文物修复专家、金属摆件(花丝镶嵌技艺)国家题库组专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金属摆件工艺学教材”主编、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花丝镶嵌技艺专业的“首席艺术指导”、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2018年参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国礼工作被评为“先进个人”。

 

袁长君所获得的荣誉奖项

 

袁长君,1969年生于北京,从事传统宫廷技艺一一“花丝镶嵌”工艺的学习与制作已有三十余年。近年来,由其设计、制作的作品在各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比中已斩获各类奖项,其中包括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金凤凰”设计大赛金奖、“国艺杯”金奖、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金奖。花丝镶嵌是一项以錾刻、花丝和制胎为“核心技艺”,以珐琅、镶嵌、镀金(鎏金)等为辅助技艺的多种工艺集合体。其原材料昂贵、工艺繁复等基本属性决定了掌握与传承这项技艺并非易事。

 

袁长君绘制手稿

 

 

袁长君制作花丝镶嵌作品

 

袁长君自幼对美术的热爱,走上了手工艺学习的道路。1991年,他放弃了曾经的“铁饭碗”,成为一名花丝镶嵌技艺的学徒,一场苦行僧式的修行也就此开启。随后数年,他先后跟随北京花丝镶嵌厂雷保军、刘希望、张清玲、马振芳等几位师父学习制胎、錾刻、花丝等多项技艺。1999年起,他跟随北京工艺美术厂王树文开始系统学习花丝镶嵌工艺设计。唯有真正经历过从提纯原料、锻打加工、拔丝备料,再到真正的制作工序,包括对作品的后处理加工、定制底座等一一细节,方知一件完整花丝镶嵌作品完成需要经历的“酸甜苦辣”。

 

2014年中国APEC峰会国礼花丝镶嵌“繁华手包”和“月季胸花”

 

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礼《丝路绽放》赏盘

 

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礼《合美》捧盒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国礼花丝镶嵌作品

 

“每一件作品都带着作者的灵魂。如果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宁可砸了。”他秉承这样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作品。2014年起,袁长君陆续参与了多次国家礼品的设计与制作工作。这项工作的经历不同于个人的自由创作,也不同于类似上海东林寺“錾胎珐琅善财童子”这类大型作品的制作,更不同于文物的复刻或修复。让他跳出了手艺人多年来一贯的工作方式,重新审视花丝镶嵌的设计与创作。国礼的制作时间紧任务重,既需要协调设计师、技师等各方人员的工作,也需要在诸多严苛的限制条件下充分利用作品向全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旨趣。大到纹样设计与尺寸定夺,小到一个手包纽扣的设置,都是在无数次试错、对比之后才得以最终呈现的样式。

袁长君制作花丝镶嵌作品

 

任何一项传统手工艺得以“活”在当下,凭借的是其背后丰富的科学、技术、审美、文化、哲学价值。即便在大工业生产占据强势话语的今天,也并不能够仅将传统手工艺视为一项技术,而忽视了其人文内涵与艺术价值。作为一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好守正、创新的道路,探寻手工艺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是重中之重。

 

袁长君(左)指导艺徒

 

传承是根基。多年来,花丝镶嵌技艺的传承模式始终以家庭、师徒传承为主。所谓师徒既有“父子(女)”“师生”关系,亦有“管理者-工人”等更加开放的关系。袁长君是在前者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手艺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是一代代工艺匠人刻在身体里的记忆。近年来,面对大工业生产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以及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挑战,让传统师带徒方式出现了弊端。2011年起,袁长君任职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开设了花丝镶嵌专业。该专业的设置旨在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的方式,借助小班教学(每班不超过15人),将花丝镶嵌融入系统化教学模式,提高基础技艺知识、理论通识的培养效率,进而纾解花丝镶嵌技艺传承断代、效率低、效果差的现状。同时,将传统花丝镶嵌工艺与现代金工、贵金属文物修复相结合,打造具有北京工艺美术特色的面向市场化的专业。目前,在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近三百名花丝镶嵌专业和金工专业学生,其中数十名高级技师及高级技工。通过培养发现,学生经过3-5年的基础学习,根据个人兴趣能够选择进入传承人工作室、设计公司深入学习,或自主创业,成为一名独立花丝镶嵌手艺人,这对于花丝镶嵌技艺的普及和传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将花丝镶嵌引入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专业硕士生,则进一步拓展了该项工艺与纯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现代金工等领域的交流。

 

袁长君演示手工搂胎技艺

 

国家层面始终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2016-2020年,袁长君连续担任了第44、45、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珠宝加工项目裁判。2020年,他担任“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珠宝加工项目北京赛区裁判长。通过技艺大赛,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正坚定地走在技能学习与传承的道路上。袁长君一直鼓励学生和艺徒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展览,一定要走出去,并在这一过程中历练自身本领、开拓眼界。新一代的传承人应该把握住时代的机遇,发掘自身的无限潜能。作为承载着数千年工艺知识的花丝镶嵌技艺而言,本有其包罗万象、自主更新的能力。因此,作为传承人更应不断开阔视野。2023年,袁长君曾受北京市海淀区教委邀请进行过一场不一样的讲座,参加讲座的听众是6-10岁的小朋友,小朋友旺盛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动手能力让他对新一代年轻更加充满信心。

 

袁长君(右)指导徒弟制作

 

花丝镶嵌技艺的知识体系既有其独特性,又有着其他品类手工艺的共性,它走出宫廷,必将贴近生活,达到美化日常生活的最终目的。指尖的技艺已陪伴袁长君三十余载,从一锤一錾、一掐一填的往复,自身技艺提升的同时,深感传承之重任日益明显。作为花丝镶嵌领域的中坚力量,袁长君既是技艺传承人坚定的践行者,也是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