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故事】李志刚:新风拂古漆

【非遗传承人故事】李志刚:新风拂古漆

创建时间:2024-12-19 15:39

 

李志刚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雕漆技艺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理事。2013年出任北京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雕漆专业顾问;2015年被聘为北京工艺美术职业技能鉴定所评审组专家;2016年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称号;201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8年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2024年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

李志刚自幼喜欢绘画,擅长中国山水画,有40余年的雕漆设计与制作的传承,精通雕漆各项技艺,把雕漆不同时期最优秀的技艺融入创作,提高作品的艺术品味。擅长制作具有现代审美的雕漆艺术品,在家具、壁画、摆件、现代装饰等方面多有建树,并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李志刚在从业的时间里潜心钻研制作工艺、在传承中创新,独创的“提刀顿刻法”是在雕漆技法上的突破与创新。

  • 新时代

1980年,15岁的李志刚考入北京工艺美术职业高中。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传统工艺美术为国家出口创汇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学校完成三年理论知识学习后,李志刚进入北京雕漆厂实习,从零到一的开始学习雕漆技艺。“那时的工厂里,楼道堆满了各种雕漆产品,订单需要工人每天加班完成。当时,从事雕漆行业的技术人员的数量也相当可观,各个车间的工人加起来超过800人,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

 

李志刚绘制手稿

 

雕漆是“刀尖上的艺术”,早年与景泰蓝、玉雕、象牙雕刻一起,被称作“四大名旦”。雕漆制作工序很复杂,设计、制胎、作地、髹漆、画印、雕刻、烘烤、刮磨、抛光等等,足有数十道工序。一件普通雕漆成品需半年,精品制作则需要一两年的工夫。

 

雕漆作品《花好月圆》

 

1999年,北京工艺美术企业接受北京市政府委托共同设计澳门回归赠礼,联合40余家企业参与竞选,行业内的高级技师都纷纷参与,不乏业内翘楚。评选共分三轮。在层层选拔中,李志刚的作品雕漆赏盘《花好月圆》最终被选定为澳门赠礼,作品中,北京颐和园和澳门妈祖庙的绮丽风光被雕刻在直径1.08米的红色圆盘上,一步一景,皇家古城的盘龙游弋在澳门莲花纹饰中,呈现出“花好月圆”的美好寓意,获得了各方的肯定,最终被评委会选定。

 

李志刚雕刻作品

 

2004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雕漆技艺被评定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2005年开始,李志刚致力于创作属于自己艺术理念的雕漆。他对雕漆的艺术价值有着严谨的追求。在他看来,“工艺”这个词的核心在于“艺”。所谓“工”只是一种长期练习就能积累到的经验,而“艺”则蕴含着创作者的思想和灵魂。一件雕漆作品的雕刻工艺固然关键,但最重要的还是创作者表达给人的情感与智慧。

  • 新血液

2013年,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恢复雕漆专业,在学校开设了第一个雕漆“熊猫班”一共10位学生。李志刚以雕漆专业首席指导的身份正式入职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如何让新的孩子全面掌握传统雕漆工艺?如何让他们能在业内留下来?是李志刚一直思考的问题。

 

 

李志刚(右)指导艺徒

 

面对熊猫班十位如同白纸般的学生,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技艺学习的完整度,审美的提升与文化的挖掘,都需要非常深入的文化教育。新时代下,需要的是能独当一面的复合型非遗传承人,既能全面掌握技法,也能创新设计。

李志刚联合校内人社部门,“熊猫班”采用了双师制,把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在了学校,同时开创校企合作和大师工作室,尽可能得提供给传承人全面的发展空间。他与教师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形成一套适合当代年轻人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李志刚雕刻作品

 

2017年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雕漆工艺第一次应用在国礼制作上,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非遗艺术。风从中国来,传至“一带一路”,结成友谊之邦。选定作品将作为国礼送给各国元首及其配偶,其中作品的雕漆制作环节将由我来负责完成。这既是荣誉也是压力。两个月内,需完成60件国礼制作。雕漆工艺繁复精细,技艺制作周期以年为单位,是时间沉淀下的艺术,我们要做的是和时间竞跑。国礼设计新颖丰富,多种传统工艺结合。需要攻克多个工艺难题,与其他传统工艺融合调整。在争分夺秒的同时,还必须大胆探索,突破创新。

 

雕漆大师李志刚

 

为此只能联合北京的高级雕漆技艺人共同努力赶制国礼。熊猫班的学生们也幸运的加入到了制作国礼的一线辅助工作。那两个月,每一分一秒都显得异常珍贵,所有人的衣食住行都集中在学校。四十位雕漆师每日保证16小时的雕刻时间,24小时不停工的高科技窖房,不间断的烘烤,打磨,抛光,烫蜡等工序形成流水线。期间也有学生在高压下不适,脾气倔的他们硬是扛了下来,绝不拖后腿。工匠精神将雕漆技艺人团结在一起,只为打磨制作出最高水平的艺术品。

  • 新传统

如何让雕漆技艺活下来、成为有生命力的艺术,是李志刚近10年来一直苦思冥想的课题。“传统工艺需要和人越近越好,与现代生活走得越近,才能促进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在李志刚看来,雕刻刀在漆上的雕刻,其实就是用自己的心去雕刻,每一刀下去都应该是创作者情感的投入。用作品去抓住人心,才能使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雕漆作品《鸿福官帽椅》

 

李志刚最新雕漆作品《鸿福官帽椅》结合了雕漆与现代亚克力材质,一把有着水晶玻璃般玲珑通透、结合剔红雕漆极致手法的官帽椅,呈现了出乎意料的反差美。这代表着雕漆工艺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身,传统的工艺不再是仅依靠手工艺者一刀刀雕刻的“孤品”,它可以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完成量产,有可能从高高在上的工艺品,走进人们的生活。

经过创作《鸿福官帽椅》的经历,李志刚认为,这是今后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发展方向。传统与现代的材料技法、多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欣赏价值与实用价值,多种元素的跨界融合,才能让中国传统技艺的血脉,绵延数千年不断,在吐故纳新、守正创新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022年9月18日,李志刚(左)在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白浮村北京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为学生进行雕漆示范

 

近年来,非遗保护的声音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雕漆艺术。以李志刚为代表的教师团队在教学阶段更加注重人才选拔,把大师引入校园,通过大师带徒,来培养年轻的高技能人才,给年轻人更大的平台与工作机会。李志刚认为:“非遗是动态的,不是停止的,非遗需要传承,需要创新发展,而非遗的活态体现在它在民众生活中的生命力。见人见物见生活,见人就是有传承;见物,就是要通过技艺的传承而形成的作品;见生活,就是要能融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