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成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

创建时间:2024-07-29 11:3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是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和中国政协文史馆联合编著的系列丛书,于2016年11月出版发行。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刘晓峰题词

 

        编委会主任:       刘晓峰

        主          编:       张玉台

        执 行 主 编:       沈晓昭    陈四光

        副   主   编:       韩    凯    陈   冬    朱继民    云   程

                                  杜   巍    

        编委会成员:       陆建国    曾晓丹    们研发    安立红

                                   曹   阳    叶海龙    于福军    陈鑫炜

                                   董水鱼    王   帆    寇晓晨    刘    晓

                                   孟晓松    李   琴    梁    颖

 

2014年十月十五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发表了关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是对新时期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旅程中,形成和留下了浩如烟海、璀璨夺目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无形的、至今仍处于活化状态的文化记忆,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从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居世界前列,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得以繁衍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独特标志,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精神财富。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国的重要支撑。作为蕴含着中华民族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反映着人们生活、生产方式和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无疑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国家文化崛起中发挥着根基与精神命脉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

 

为系统地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意识和热情,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联合中国政协文史馆编辑出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丛书。该从书一套8册,收录了经评审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批共1372项,与1986名代表性传承人,按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的分类,深入挖掘其定义、基本内容、文化内涵、特点和价值、发展历史及传承现状等信息,以文字和图片的记录形式记录、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文化记忆、旨在向社会公众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喜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综合介绍了“非遗”项目本身的起源传承、文化艺术价值、传承现状等内容。同时插入一些“非遗”小知识和小故事,力求做到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兼顾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以期用深入千尺的形式,使广大民众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丛书的顺利出版,预示着我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开启了新的航程。今后将继续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丛书的编撰不是一件易事,要从浩瀚无边、尘封久远的历史文化资料中撷取精华,既要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又要突出重点,既要尊重历史又要面向未来,其难度之大不难想象。为此,我们制定了丛书的编写原则:一是入丛书的所有资料必须绝对真实,以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传承的严肃、客观态度,一丝不苟地如实采录和编写。二是保证资料收集基本齐全和论证基本准确。由于各种个原因,之多民间艺术资料已失传,加上许多传承人已去世,一手资料难以收集,要求收集全部资料已不现实。而一些“非遗”多为口头传承,没有详尽的文字记载,诸多信息均无是据可靠,故在论证时要求参考各种资料,研究对比,得出基本准确结论。尽管编辑部和出版社的同志们始终以严谨负责的工作精神,竭尽全力克服困难,努力为读者呈现精品,但由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庞大、内难丰富,在资料、图片的收据、整理、编辑工作中,我们难免还有不够周密和不计如人意之处,还望读者们积极批评指正,促进我们工作的进步。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幅起,不仅表现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索发展上,更体现在让人民群众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觉认同、弘扬、践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遵循,让中国文化软实力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接受、信赖、欣赏的良好道德风貌。今天,我们下大力气保护、研究、传承与弘扬“非遗”,就是要让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教育后人、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起到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就是要激发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活力,让它成为国家灵魂的强大支柱,夯实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非少数人和组织短时间内所能完成,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共同参与,长期坚持,需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非遗”保护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创新面临全球化、市场化和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冲击,需要採索创新一种能够将市场、金融、科技、文化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需要探索创新一种能够保护优秀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需要不断完善扶持政策,构建有利于“非遗”产业良性发展的置行机制和创新空间,调动民众和民间资本参与“非遗”保护发展的积极性。